株洲中医刘真淋治疗厥阴病型不孕症

发表日期:2017-10-12 17:13 【返回】
主诊医生:刘真淋
患者:孙某,女,30岁,已婚
初诊时间:2017年10月9日
主诉:未避孕未孕2年。
现病史:患者诉婚后近2年一直未避孕未孕,近两年月经量减少,经行偶尔有腰酸痛,去年年年底在某不孕不育医院检查输卵管造影示:1.盆腔左侧粘连,2.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,3.宫腔粘连?;今年2月门诊B超示: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,盆腔积液;性激素水平泌乳素增高。3月行手术治疗后诉月经量较之前稍增多。术后半年余一直促排卵、监测排卵,平素白带正常,睡眠尚可,大便偶有不爽之感。平素比较畏寒,冬天手足冰凉,舌尖偏红,苔白腻,脉沉涩。
既往手术史:今年3月入院手术治疗,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及输卵管整形造伞术。出院诊断为:1.双侧输卵管伞端梗阻,2.慢性盆腔炎。
月经史:末次月经2017年10月3日;(3-5)天/(28-30)天,经量偏少,色暗红,少量血块。
生育史:G0P0A0。
既往病史:无。
辩证:厥阴病之不孕。
处方:温经汤加紫石英、牛膝、续断、肉苁蓉。
吴茱萸24g          干姜16g          当归16g         白芍16g
川芎16g            党参16g          阿胶16g         桂枝16g
牡丹皮16g          炙甘草16g        麦冬16g         法半夏32g
紫石英30g          牛膝20g          续断20g         肉苁蓉15g    
 五付
 
按语:本方采用了寒热并用、通补兼施的制方原则。方以桂枝、吴茱萸为主药,温经行血。桂枝辛甘而温,长于温通经脉流畅气血以祛瘀调经。又用辛散苦降、开郁化滞、温肝暖肾的吴茱萸。且吴茱萸用量大于桂枝,二药配伍以温通下行为主。与此同时,方中还配伍了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丹皮为辅药。丹皮凉血祛瘀、善清血中伏热,还佐以麦冬、阿胶滋阴清热,润燥养血。此二药之润燥,又有利于久瘀之血的排除,这与后世治热结阴亏证所采用的增水行舟法极为相似,只不过一在阳明之腑,一在冲任之脉。另配伍了人参、甘草,以达益气摄血、益气生血之目的。而甘草与阿胶配伍,又可止血补血。方中半夏是用其辛开苦降和入阳明经的特点。因半夏之辛开有利于行气,气行则有助于化瘀,半夏之苦降有利于冲任之瘀的排除。本品为足阳明胃经之降药,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。故半夏与主辅药配合,直达病所,共同发挥其温通血脉、散结降瘀之功。方中配伍生姜,不少人认为是为温经而设,但根据其用量,在本方中配伍少量生姜意不在温经,而是在调整鼓舞胃气、使生血之力增强,并通过少量生姜的辛散作用,使津液得以上潮于唇口即用其和胃以助生化,辛散以布津液,为方中使药。通过上述十二味药的配伍,使本方温而不燥,通而不猛,补而不壅,祛瘀不伤正,故适宜于冲任虚寒瘀血久滞,以虚寒为本,以实热为标,寒热错杂之宫寒不孕。
 
医嘱: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,生冷寒性水果,海鲜,酒精类饮料。
 
患者服第一剂药后出现面部浮肿、红肿、瘙痒的过敏现象,随即嘱咐服用一剂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,且将中药减量服用,患者诉一天后红肿消失,且再第二剂后未出现过敏现象,故中药未减量服用,还是根据原先嘱咐将五付药服完。一月后发来好消息,已怀孕,甚喜,告知其饮食及生活注意事项。

快速导航

×